【每周·心理】锚定效应

作者: 时间:2025-03-20 点击数:

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锚定是指人们倾向于把对将来的估计和已采用过的估计联系起来,同时易受他人建议的影响。当人们对某件事的好坏做估测的时候,其实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坏,一切都是相对的,关键看你如何定位基点。基点定位就像一只锚一样,它定了,评价体系也就定了,好坏也就评定出来了。

锚定效应的类型

1、基础锚定效应:

基础锚定效应的研究视角,是在对经典锚定效应研究的审视中产生的。Wilson 等人提出,在传统锚定效应的研究框架下,由于让被试进行锚值与未知目标值之间进行外显的比较,接着给出估计值,而证明了锚定效应的存在,但其中有可能是因为简单的数字呈现导致了人们的判断偏差。为此,他们采用数字启动范式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考察了单纯的数字呈现下的锚定效应,结果发现被试对问题目标值的判断依然受到了启动数字的影响,从而证明了单纯数字呈现下的锚定效应,并称其为基础锚定效应。

例如商家的衣服标价198元,挂了好久都卖不出去,于是有人建议在后面加一个0变成1980然后进行半价限时促销,看看有没有人买,于是很快就卖掉了。为什么顾客在198元不愿意购买,而在花更高的990元购买呢?并且顾客还感觉占了便宜。这就是受到了启动数字影响的基础锚定效应。

2、潜意识锚效应:

许多研究显示,即使是在没有可供外显比较的锚的情况下,锚定效应依然发生。针对这一现象,Mussweiler 等人采用阈下启动的方式,向被试呈现一个潜在的锚值,考察被试数量估计中的锚定效应。结果表明,实验中所操纵的阈下锚值确实影响了被试作判断,被试估计的目标值向锚值方向偏离。在Mussweiler 等人验证了潜意识锚效应的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对于数字标准即锚的感知与通达必须达到某一个确定的阈限以上,才会产生锚定偏差。

3、自生锚与实验者锚的锚定效应:

自生锚(self-generated anchoring)指被试者在不确定情境下进行判断时自发产生的内在的锚值。实验者锚(experimenter-provided anchoring)指由实验者提供的外在的锚值,亦即经典锚定效应中的锚。自生锚与实验者锚的概念与实验范式是在研究锚定效应发生机制的过程中提出的。早期的观点认为,锚定效应是人们在作判断时从锚值向未知目标值调整不充分而产生的,但是这一观点在标准的锚定范式下没有得到相关研究证据的支持。Epley 等人提出了自生锚与实验者锚的分类,将个体自发产生的锚值引入到锚定效应的研究中,通过操纵自生锚与实验者锚的实验情境,验证“不充分调整”启发式。他们借鉴了控制论的思想,认为调整过程遵循由Miller等人提出的“检验-操作-检验-停止”(test-operate-test-exit)范式,针对这一范式,设计了相应的实验程序,要求被试回答一组知识性问题,进而把被试对目标值估计时认为合理的数值范围也作为实验分析的重要变量,揭示了被试判断时调整的过程和范围,从而取得了“不充分调整”启发式心理机制的证据。

怎样避免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可以说无处不在,即使是你很了解,而且已经被事先告知过了,锚定效应仍然会影响我们的判断。我们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尽量降低锚定效应的负面影响。

1. 多参考和对比:当我们去购买商品时,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去了解和比较商品详情,综合自己了解的情况,得出新的锚价格。

2. 参考行业人士和专家的意见:行业人士和专家比我们更接近事情的真相,可以向靠谱的行业人士和专家寻求帮助。

3. 提升认知:多学习心理学、社会学、科学、哲学、逻辑学等多学科知识,建立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善于使用模型思维去分析问题,才能有效的识别锚定信息,降低锚定信息的负面影响。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警察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