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管理工程学院 “墨香传情,感恩母爱” 母亲节主题征文活动

作者: 时间:2025-05-18 点击数:

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深同学们对母爱的理解与感悟,交通管理工程学院举办了母亲节主题征文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踊跃响应和积极投稿。

本次活动让同学们用心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点滴,深入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将感恩之情化作笔下的文字,进一步传承和践行孝道文化,培养关爱他人、感恩社会的美好品德。

现由交通管理工程学院社会实践部对评选结果进行总结,对优秀的推文进行展示,对于一二三等奖获得者给予相应操行分奖励。

获奖同学名单如下:

一等奖:

23交一孙小惠 23交三赵伟琦 24交三相 童

二等奖:

22交一虞舜尧 22交一邢家玮 23交四曹石磊

22交三时翊宸 22交四李明璇 24交一邵泽灏

三等奖:

23交一李 耀 23交三江睿辰 23交四李可田 23交四薛宇轩 23交四武则润 24交一李睿祎24交一徐家强 24交三尹 晴 24交四江淋功

优秀推文展示:

母亲节的芬芳

23交一孙小惠

“可以按照这种图片做一束花吗,百合要白色的,要有康乃馨和玫瑰,11号早晨7点50左右送达吧。”商家发来的图让我甚是满意,芳香素雅的百合花束中央亭亭玉立,粉红,绛红,橘黄的玫瑰与康乃馨围绕在四周,这是我母亲喜欢的花束,也是我为她在母亲节找商家定制的礼物。

犹记高中的时候,班上的一位女同学为她的母亲买了一份礼物,但引来了同学们的窃窃私语。“真是虚伪,她买的礼物还不是用她父母的钱?”在我大学第一次给母亲送礼物是在她的生日,我为她买了花灯,我想送给她,因为这个礼物可以长久的陪伴着她,但是家庭群里迎来了反对的声音。我的父母收到礼物后都表示不想让我继续送,他们的理由是浪费钱,让我工作之后再给长辈买礼物。是啊,买的礼物还不是花的父母的钱,我当时这样想着。我的母亲希望我在大学认真学习,不希望我为她操心,处处想着她。但是,我总是感觉我的母亲值得这样的关怀。

直到大一暑假回家,离母亲生日有几个月了,我看到了那个花灯,依旧完好的摆子客厅里,此刻,我才明白母亲收到礼物时有多么高兴。与西方不同,中国母亲的爱体现在一点一滴的行动,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唠唠叨叨,母亲的爱像涓涓细流,温柔,长久,无声无息的滋润着我们;母亲的爱像深邃海洋,宽广,有力,包容着我们的一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的母亲虽然很少直接表达爱意,但是却像诗中的母亲一样,用行动展示着她对我独有的温柔。

记得在大学开学的时候,这是我第一次远离家乡,我的母亲与我一同收拾行李。她不停的念叨着需要收拾的物品,她听说军训时容易受伤,便反复检查我的药品袋,最后连父亲都嫌烦了。为什么不拥抱,告别?因为她怕我伤心,怕我像小时候一样恋家。我记得高中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成天挂念自己上大学的孩子。“妈妈,你也在办公室念叨我吗?”“没有,我从来不在外面说你”但我知道,她一直挂念着我。家庭群里温馨的聊天,每年五月中旬寄来的大樱桃,她的爱无处不在。记得去年五一假期我出去玩,因为玩得太开心,忘了给母亲报备行程。回学校后,才发现有好多母亲的未接来电,满怀愧疚,我回了电话,我知道她担心了一天,但是她没有怪我,而是我平安回学校的欣慰。是啊,不知不觉我们长大了,有时会忘了与家人联系,但是要知道,母亲永远是自己温馨的港湾,是自己可以依靠的人,是遇到危险能够紧急联系的人,是永远爱我的人。

母爱是伟大的,母亲总想把最好的给我们,作为子女,我们也应该让母亲欣慰。孝敬母亲并不只是体现在母亲节送礼物,我们对母亲的爱也应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平日多陪母亲逛逛街,帮助母亲做家务,多与母亲打几通视频电话,在学校遵守纪律,用成长进步回馈母亲的养育之恩。

从《诗经》"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咏叹,到冰心笔下"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的依恋,人类对母爱的礼赞亘古不变。母爱节的芬芳,不仅仅是鲜花的香气,更是母爱经年累月沉淀的馨香。

萱草记

23交三赵伟琦

晨光漫过雕花窗棂时,母亲正在院子里给萱草分株。我蹲在青石台阶上,看她的竹编簸箕里盛着带泥的根茎,像盛着无数沉睡的古老诺言。她突然把沾着春泥的手伸向我:"来,这株该栽在东墙根。"我接过的瞬间,发现母亲掌纹里嵌着的褐色泥土,与二十年前教我种向日葵时毫无二致。

母亲节前夜的雨把晾衣绳洗得发亮。我们并排站在檐下叠衣服,她身上飘来熟悉的樟脑香,与湿润的槐花香糅成五月的味道。当我的指尖触到她手背凸起的青筋,忽然想起《诗经》里"棘心夭夭,母氏劬劳"的句子——原来两千年前的雨丝,此刻正顺着我们的衣褶流淌。

午后翻出箱底那件灯芯绒外套,母亲戴上老花镜凑近细看:"这粒贝母扣还是你六岁换牙时钉的。"阳光穿过她新染的乌发,漏出几根银丝落在我的膝头。她突然翻出针线盒,执意要教我十字绣补丁的针法。飞针在粗布间穿梭时,三十年前的缝纫机声突然在耳畔复活——那时我伏在母亲背上,看她踩着铁质踏板,把碎布头拼接成我的新书包。

厨房传来当归炖鸡的香气时,母亲正往萱草圃撒草木灰。我透过纱窗望见她弯腰的背影,恍若看见三十年前她在纺织厂弯腰接线头的模样。暮色将她的白发染成萱草的金黄,那些曾被织机吞没的青春,此刻正化作她撒向泥土的点点星辰。

晚饭后我们共读《博物志》,泛黄的书页间夹着干枯的萱草标本。"古时游子远行前,母亲会在北堂种萱草。"她的手指抚过"藼"字的篆书注释,窗外的花影恰好投在"忘忧"二字上。我突然懂得,原来同处一个时空的我们,早已在彼此的眼眸里栽种了无需言语的春天。

母亲节当天的晨露还未散尽,我们已并肩在早市挑选康乃馨。卖花人将白色花朵递来时,母亲轻声说:"该配些青艾才好。"她挑拣艾草的动作,与挑选我幼时衣裳布料时同样郑重。归途经过小学校园,她忽然哼起我儿时的摇篮曲,三十年前的蝉鸣与此刻的自行车铃声在曲调中重叠。

午后替她染发时,发现发根的白霜比去年又厚了几分。染膏的茉莉香里,她絮叨着要我带走新晒的陈皮。镜中我们的面容以相同的角度低垂,仿佛两株共生的萱草,在岁月里共享着同一脉根系。当最后一缕白发被染黑时,忽然想起昨夜读到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原来三春晖从未远离,始终照耀着寸草生长的每个晨昏。

暮色中的萱草圃宛如流淌的金河,母亲执意要摘下初绽的花苞:"鲜萱草炖汤能安神。"她佝偻着腰肢采撷的姿态,与四十年前在麦田拾穗的身影渐渐重合。砂锅里腾起的热气中,那些被她珍藏的时光正在翻滚:我儿时发热时敷额的萱草叶,高考前夕书桌上的萱草茶,初入职时行李箱里的萱草香囊。

月光爬上晾衣绳时,我们共熨明天要穿的衣裳。蒸汽朦胧了玻璃窗,母亲的身影在雾中化作年轻时的模样。她忽然指着我的衬衫笑说:"袖口该缝个暗扣。"这一刻终于明白,所谓的母亲节从不在日历的某一页,而是她将余生化作丝线,继续缝补我未来的每个缺口。

更深露重时,母亲房中传来窸窣响动。推门见她正往我的行李箱塞晒干的萱草花,晨光般的白发在台灯下微微发亮。我们谁都没有说话,任月光将两个影子酿成同一个琥珀。此刻忽然听见时光深处的回声:四十年前她悄悄在我书包里塞进麦芽糖,二十年前把录取通知书藏进萱草标本册,此刻的干花里,又该孕育着怎样未言说的守望?

晨光再次漫过窗棂时,母亲在萱草圃前为我系紧风衣扣。带着体温的叮嘱落进衣领:"北方的春天要多备件衣裳。"我转身望见满院萱草在风中摇曳,忽然懂得同处时空的深意——母亲永远站在我转身可见的地方,将绵长的岁月,站成了触手可及的春天。

墨香传情,感恩母爱

24交三相童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清代诗人蒋士铨笔下的母爱,恰似穿透岁月的烛火,在时光长河里始终散发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这个以康乃馨为象征的节日,不仅是日历上的特殊标记,更是我们向生命中最温暖的守护者——母亲,倾诉衷肠的珍贵时刻。

回溯我成长的岁月,厨房氤氲的烟火气里藏着母亲最朴实的爱。清晨五点半,当整座城市还笼罩在薄雾之中,厨房的灯光便准时亮起。母亲系着褪色的碎花围裙熟练地煎炒烹炸,将新鲜食材化作我温热的早餐。那些精心搭配的菜肴,是她在菜市场货比三家的用心,是凌晨揉面发酵的坚持,更是用味蕾镌刻的独家记忆。犹记得备战高考时,书桌旁总会准时出现一碗银耳羹,温热的甜汤驱散了深夜的困倦,也浸润着母亲无声的陪伴。

我生活的褶皱里,处处可见母亲智慧的印记。儿时不慎摔破膝盖,母亲没有惊慌失措,而是用温水洗净伤口,一边涂抹碘伏,一边轻声讲述"小英雄战胜细菌"的故事;青春期因成绩波动陷入自我怀疑,她默默将《平凡的世界》放在床头,扉页上工整的批注写道:"真正的苦难,是用来照亮前行的路"。这些看似寻常的瞬间,实则是母亲用半生阅历编织的教育箴言,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的性格与三观。

随着我年龄渐长,与母亲的相处模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初入大学校园时,面对陌生的集体生活与枯燥的军训,电话那头的母亲不再直接替我解决难题,而是鼓励我主动尝试;当我开始探索兴趣社团、规划未来方向,她从最初的絮叨叮嘱,渐渐变成耐心倾听与适时鼓励。去年寒假返校时,我无意间看见母亲眼角新添的细纹,才惊觉那个曾为我打点一切的身影,已在岁月里悄然老去。但母亲的爱却从未褪色,反而如冬日暖阳,在时光流转中愈发温暖绵长。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羞于直白表达情感。而文字恰如一座桥梁,让那些难以言说的深情得以具象化。当指尖划过纸面,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细节——母亲掌心的老茧、眼角的笑纹、深夜等候的灯光,都在墨香中鲜活起来。这不仅是对母爱点滴的追忆,更是对中华传统孝道的践行。古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佳话,今有千万母亲在平凡中书写伟大,她们用青春诠释着"为母则刚"的深刻内涵。

暮色里母亲的白发、电话中温柔的叮咛,都是岁月馈赠的珍贵礼物。值此母亲节,我愿化作春风,拂去母亲眉间的疲惫;愿化作文字,镌刻对母亲无尽的感恩。愿时光慢行,让每一份母爱都被妥帖珍藏。母亲的爱,是生命长河里最璀璨的星光,照亮我前行的每一步。

 Copyright©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警察学院·版权所有